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在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LVO)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器械和技术进入临床,以改善LVO患者的预后1。
2015年连续五项随机临床试验(RCT)的阳性结果确立了机械取栓术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地位2-6。
随着取栓策略的不断优化,针对传统导引导管在机械取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球囊导引导管
(Balloon Guide Catheters, BGC)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取栓装置与血栓一起取出时,
BGC头端的球囊膨胀以阻止颈动脉的顺行血流;取栓过程中亦可经BGC直接抽吸以捕获远端血栓,
为取栓手术带来诸多便利7-8。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心、术者在机械取栓中采用BGC辅助。
根据2019年的数据报告,两个关于取栓支架的大型真实世界数据库——NASA登记研究和TRACK登记研究中,
BGC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44%和47%,并且两项研究都表明BGC的应用是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9。
Kammerer等的研究表明,使用BGC可以增加一次再通的几率7;
Nguyan等的研究中,多参分析显示BGC是良好预后的预测因素10;
Lee等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使用BGC可显著降低远端栓塞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血管再通率(TICI>2b)11;
Kang DH等证明BGC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首次和最终再通率,并与再通成功率和良好的功能预后独立相关12;
STRATIS注册研究显示,与CGC相比,使用BGC在一次取栓时实现完全血管再通的几率更高,并且具有更高的良好预后率13(图1)。
对于颅内大负荷血栓,Goyal等人发现,借助BGC进行手动血栓抽吸能够快速降低血栓负荷,更快实现完全再通,且技术应用简便安全14。
总体而言,BG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被作为提高取栓成功率和患者预后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临床数据与全球中心的应用经验支持下,美国AHA/ASA 2019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将BGC配合支架取栓列为Ⅱa级推荐15-16。欧洲卒中组织(ESO)-欧洲微创神经治疗学会(ESMINT)指南也建议在机械取栓应当在近端BGC保护下进行17。在最新发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部分对球囊导引导管的应用给出了推荐(Ⅱa类推荐,C级证据)18。
二、BGC设计原理与特点
球囊导引导管(BGC)设计的初衷为实现颈动脉的逆向血流,减少颈动脉闭塞开通或高危颈动脉支架的栓塞风险。使用BGC阻断正向血流,同时施加负压抽吸或制造动静脉短路实现血流方向的逆转
首先,BGC可以增加血管造影的准确性和可视化程度。通过放置BGC,医生可以更好地将导管引导到闭塞的血管部位,并通过充气球囊来稳定导管位置。这样一来,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闭塞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状态,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精确性。
首先,BGC可以增加血管造影的准确性和可视化程度。通过放置BGC,医生可以更好地将导管引导到闭塞的血管部位,并通过充气球囊来稳定导管位置。这样一来,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闭塞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状态,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精确性。
其次,BGC还可以改善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当球囊充气时,它可以迅速与血管壁密合,有效地阻止外周血流进入闭塞区域,从而提供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这种静态血管状态使得医生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机械取栓操作,并提高了再通血管的概率。
此外,BGC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稳定导管位置并限制外周血流,BGC降低了血栓碎片的脱落风险,减少了术后再栓塞的可能性。同时,在取栓过程中,BGC也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并发症,如血管穿孔或血栓悬浮。
三、BGC使用操作步骤
1、排除多余空气
1)使用20mL注射器吸取约5mL球囊充盈介质(生理盐水∶造影剂 1∶1)。
2)通过鲁尔启动阀将20mL注射器与导管座侧孔相连,参见图4。
3)将20mL注射器朝下,回抽注射器活塞,使其保持负压直至注射器内气泡停止溢出,然后释放注射器活塞。
(注:不要人为用力注射球囊充盈介质。)
4)重复上一步骤,直至抽吸后无气泡溢出,移除20mL注射器。
1)确保球囊完全泄压后,用肝素盐水充分浸润BGC管身,激活亲水涂层,保持涂层润滑。
2)用肝素盐水充分冲洗BGC内腔。
1)预装0.035in泥鳅导丝和导管。
2)将引导鞘管推至超出导管头端。通过引导鞘管,将二者一起插入血管鞘。
1)在X射线透视下,沿泥鳅导丝将BGC输送至目标血管段,远端显影环指示导管头端位置。
2)将引导鞘管从血管鞘内拔出,并从BGC管体剥离。移除泥鳅导丝。
1)将一个Y阀连接至导管座,再将一个三通阀连接至Y阀侧孔,使用肝素盐水冲洗。
2)将延长管连接至三通阀,延长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60mL注射器。
1)使用1mL注射器中吸取0.6mL球囊充盈介质,并将其连接至鲁尔启动阀。
2)轻轻地注入球囊充盈介质,直至达到所需的球囊直径。
将带有球囊充盈介质的20mL注射器连接至鲁尔启动阀,抽吸球囊,使球囊泄压。
与传统导引导管相比,BGC能够降低远端栓塞的风险,带来更短的手术时间和更高的一次再通率10,13,19,20。尽管有大量数据支持BGC的使用,但有调查数据表明,只有1/4的神经介入医师在进行EVT时常规使用BGC21,在小容量中心使用BGC的比例更低22。通过对临床医生选择/不选择BGC辅助AIS取栓理由的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引BGC未来优化的方向。
2021年发表于Neuroradiology的一项研究列举了目前临床医生对于应用BGC的一些潜在的顾虑23:
BGC的刚性较强、并且在狭窄血管中可追溯性较差。这种刚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对血管造成额外的压力和应力,尤其是在狭窄和迂曲的血管中。对于已经存在血管病变或严重狭窄的患者,BGC的刚性可能增加血管损伤的风险;
兼容性方面,一些大内腔的抽吸导管与BGC可能不适配,难以使用;
其他的顾虑包括BGC可能不适配经桡入路,担忧使用BGC会增加手术时长等。
从材料学、工程学到产品设计、开发,围绕BGC的创新也在不间断地开展。例如,针对刚性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柔软的材料,并通过兼顾近端支撑性和远端顺应性的设计,提高球囊的到位能力,降低血管损伤的风险。一些新型的BGC致力于提高其可追溯性和操作性,近年来的几项研究证明了新型BGC操纵更加灵活,稳定性也较强24-25。随着BGC的发展,其对于大口径抽吸导管、经桡入路的适配性也日益增强。针对医生对BGC临床易用性、安全性的考量,加奇生物的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
采用节段式的管体加强层设计,兼顾了近端支撑与远端柔顺,提供稳定的器械通路;
8F外径下拥有0.087in大内腔,兼容8F短鞘及6F抽吸/中间导管,器械选择更加自如;
头端0.75mm的不显影段缩短了视觉盲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为了最小化血管损伤的风险,医生在使用BGC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管状态,并确保操作医生的技术娴熟。此外,在放置和操作BGC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充气球囊、减少插入和移动导管的次数,以及采取其他措施来降低血管损伤风险。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存在其他血管病变或严重狭窄的患者,医生可能需要权衡利弊,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风险。有观点认为,BGC可能导致梗死加重与血管痉挛,但目前没有研究证明使用BGC会增加梗死进展或血管痉挛的风险,同时考虑到BGC实际上缩短了手术时间,出现以上风险的概率较小12,13,26-29。将BGC准确放置到闭塞的血管部位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者。正确的放置和充气球囊需要准确的导管操控和适应性,BGC在临床中的应用离不开规范化的培训与各中心经验的积累,这也是BGC在未来发展与普及中需要重视的另一个方面。
为了评估BGC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和效果,许多随机对照试验(RCT)已经进行或已经发表。这些RCT旨在通过对比使用BGC和非使用BGC的组别,以科学、系统的方式评估其对患者结果的影响(表1)。目前正在进行的RCT研究是由上海长海医院发起,联合国内40家中心开展的PROTECT-MT研究(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5592054)。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评估 (PROBE) 临床试验,旨在确定球囊导引导管与标准导引导管相比,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有效性。并基于这些结果,建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最佳取栓方法和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
随着球囊导引导管的不断迭代更新,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BG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疗法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关注度与日俱增,其循证医学证据也越发充分。我们期待新的RCT研究能够进一步为BGC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规范化的取栓治疗。与此同时,临床需求驱动的器械研发将为我们带来支撑性与通过性更佳、兼容性更强、操作更便捷、使用更安全的球囊导引导管。有理由相信,立足循证,不断进化的BGC将成为AIS治疗中的明日之星!